1、杏花村:杏花深处的村庄,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凤台山一带。受此诗影响,后人多用“杏花村”作酒店名。
2、清娥画扇中,春树郁金红。
3、默默的哀思,淡淡的伤怀,构成了清明习俗的主基调。
4、“酒”左窄右宽,与“洒”区别开来。
5、识记字形,书写生字
6、生:抓住重点字词,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,理解诗意。
7、墦间人散後,乌鸟正西东。
8、《元日》的作者是朝的诗人,他是之一。《清明》的作者是朝的诗人。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的作者是朝的诗人。
9、阅读专项练习《美丽的桥》、口语交际《趣味故事会》
10、欲yù(食欲、欲望、欲罢不能)
11、《清明》古诗注释
12、故园肠断处,日夜柳条新。
13、王安石,字介甫,号半山,抚州临川人,世称临川先生。北宋杰出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给后人留下1000多首诗歌、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。代表作:《泊船瓜洲》《书湖阴先生壁》等。
14、作品赏析: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,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,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。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。不说游人摘花归去,而只说从堤岸到城头"总是花"。这样更突出了清明游春的主题。
15、诗的前两句:这两句从“清明时节”、“雨纷纷”“欲断魂”交代了时间、场景、心情。这样的天气,这样的心情,找个地方避雨休息,借酒浇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,为后文问哪里有酒家做铺垫。
16、译文: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,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?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,照样过我的一生。
17、折得一枝杨柳,归来插向谁家。
18、这首词如同这一时期其它同类题材的词作一样,如"独倚危楼,无限伤心处。芳草连天云薄暮"(《苏幕遮》);"东风寂寞,可怜谁为攀折"(《念奴娇》),"秋风又到人间,叶珊珊。四望烟波无尽,欠青山"(《相见欢》),以真性情写真景物,将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地交织成浑然一体的境界,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19、莫辞盏酒十分劝,只恐风花一片红;
20、译文: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,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。
21、试问岭南应不好,却道,此心安处是吾乡
22、玉颗珊珊下月轮,殿前拾得露华新。至今不会天中事,应是嫦娥掷与人。
23、作品赏析: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,除了讲究禁火、扫墓,还有踏青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。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,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,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,以锻炼身体。因此,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,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,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。
24、脱箨修篁初散绿,褪花新杏未成酸。
25、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,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,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。
26、一课一练|类文阅读|课后练习答案
27、通过老师的讲解,你现在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吗?让老师来慢慢轻读诗句,你小声跟着说一说这首诗的诗意吧!
1、答: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、喝屠苏酒、换旧符(贴春联)的节日情景,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。
2、第八单元知识点及练习测试题及答案
3、jiǔjiāmùtónɡdúzìjiājié
4、古诗《清明》的诗意是:在清明的时节细雨纷纷飘洒,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?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。
5、作品赏析:世人皆知,《踏莎美人》这样的词牌名,恐怕难见。这是纳兰性德的好友顾贞观的自度曲,一半《踏莎行》,一半《虞美人》,颇为不俗。
6、获取更多小学语数外资料
7、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
8、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僻字,没用一个典故,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在唐诗中的名气。诗中最妙的就是第四句了,牧童只是简单的一指,那酒馆到底在哪儿?杜牧找到了吗?这一切的一切,便给读者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。很可能是,杜牧翻过了几座小山,成功的找到了酒馆,将满腹哀怨宣泄在了酒水之上。也有可能是杜牧走了很久,累的精疲力尽,终于找到了杏花村,然而酒馆却大门紧闭,只见门口的一张便条写到:主人已外出祭祖。也正是这些不同的解读方式,才体现出了杜牧的高明之处。同学们,请你尽情的想象,和你的家人一起讨论猜一猜,后来又发生了什么?杜牧到底有没有喝到酒呢?
9、测试卷及答案一测试卷及答案二
10、教学重点: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,简单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。
11、(设计意图:此环节教学采取了回顾旧知法,通过介绍作者,引入课题,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。)
12、北极怀明主,南溟作逐臣。
13、注释:⑴清明: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。旧俗当天有扫墓、踏青、插柳等活动。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,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,嫔妃做秋千之戏。⑵纷纷:形容多。⑶欲断魂:形容伤感极深,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。断魂:神情凄迷,烦闷不乐。这两句是说,清明时候,阴雨连绵,飘飘洒洒下个不停;如此天气,如此节日,路上行人情绪低落,神魂散乱。⑷借问:请问。⑸杏花村:杏花深处的村庄。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。受此诗影响,后人多用“杏花村”作酒店名
14、根据古诗内容填空。
15、花燃山色里,柳卧水声中。
16、风风雨雨梨花,窄索帘栊,巧小窗纱。
17、作品赏析:这首词写清明时节的江南春色,抒发了作者南渡后孤独苦闷的心情。上片写清明多雨时节景物清冷,突出作者心情寂寥,下片写出了江南春日的勃勃生机,但无知己一同游赏,对此更令人神伤。全词写景抒情,明白晓畅,体现了朱敦儒词作的特色。
18、燕帘莺户,云窗雾阁,酒醒啼鸦。
19、这首曲写的是清明,却从“客窗”的意境表现,不消说客愁才是真正的主题。诗人先从窗外的一角春景领起,转入“窄索帘栊,巧小窗纱”,实已显现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状。
20、反思不足:部分同学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不浓,希望在下次课中设计表演等环节提高学生兴趣,提高这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,融入诗歌意境,体味诗情。
21、破旧符号贪欲灵魂借口酒家
22、诗中运用了很多对比,首联是“桃李欢笑”对“坟墓生愁”;颔联是“动物蛰伏”对“草木生长”;颈联是“无耻的乞食人”对比“忠贞的隐士”,对比鲜明,引发人的思考;尾联诗人抒发感慨,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,最后都是黄土盖身。
23、千门∕万户∕曈曈日,总把∕新桃∕换旧符。
24、雨纷纷:细雨绵绵不绝。
25、成阴结子后,记取种花人。
26、一郡官闲唯副使,一年冷节是清明。
27、实际上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孤独的愁绪。在“转”句“借问酒家何处有”中,作者笔锋一转,用“借问”写出了自己身处异乡,人生地不熟,只能“借问”的无奈心境,同时又写出了作者想要找间酒家喝酒,借酒消愁,
1、柘弹何人发,黄鹂隔故宫。
2、逢:遇到。倍:格外;加倍、更加。
3、《七绝.清明》通常的解读是: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天气无常、阴晴变化,抒发了纷纷雨中的行路人孤苦情绪和由衷希望。诗的章法铺陈自然有序:“起”句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交代了当时的天气、情景;“承”句“路上行人欲断魂”,写出了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及神态;“转”句即问句“借问酒家何处有”,似乎情理之中;“合”句即答句,自然而贴切地回答了问句,成为全诗的精彩之处,既是全诗高潮又是完美的收官。更令人称道的结句不是一览无余,令人索然兴尽;而是余韵邈然,耐人回味无穷。全诗娴熟地运用了先抑后扬、渐次推进直至高潮的艺术手法,以人赏心悦目、酣畅淋漓的艺术赏受。
4、yùhúnjièjiǔmù
5、遥知/兄弟/登高处,遍插茱萸/少一人。
6、三千丈清愁鬓发,五十年春梦繁华。
7、独在异乡/为异客,每逢/佳节/倍思亲。
8、杏粥犹堪食,榆羹已稍煎。
9、《元日》描写了新年热闹、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,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绪,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。
10、兄(xiōnɡxōnɡ)魂(húnhúi)屠(fútú)
11、结合诗句,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。
12、行háng(银行)xíng(不行)
13、本节课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,让学生在已有古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诗歌自主探究学习。学生已经学习了《元日》这篇古诗,对于学诗的方法——“解诗题,知作者,通其文,明诗意,悟诗情”已有一定的感知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诗的方法自学《清明》这首诗。课前我布置学生调查清明节的习俗,帮助学生预习。在教学诗意时,鼓励学生质疑。
14、旧寒一缕。泪湿风帘絮。
15、(4)学生再读古诗,思考:①路上行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低落的心情?②他的心情如何?
16、魂hún(灵魂、鬼魂、魂不守舍)